为充分发挥名师工作室的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化学教师队伍专业发展,3月17日,徐州市“名师公益课堂”公开课活动在徐州市第三十六中学基于多维融合的高中化学课程基地举办,活动由徐州市教师发展学院主办,由王永臻初中化学名师工作室、马逸群初中化学名师工作室和法浩高中化学名师工作室承办。
第一节课由鲍继才老师执教《探索溶解现象》。这节课以“水培植物营养液”为切入点,贴近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兴趣。课程结构清晰,从溶质的分析到溶液配制方法、实验操作要点、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及溶质的制备方法,层层递进,逻辑严密。鲍老师强调以课本为本,注重基础知识,确保学生扎实掌握核心概念。
第二节课由徐作培老师执教《跨学科实践:金属的回收利用》。徐老师重点关注金属制品的应用与回收这一资源有效利用的社会热点议题,从金属废弃物的概念界定、物质组成和金属元素鉴别,金属废弃物的流向和再利用技术介绍等方面,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认知和学习积极性,用DeepSeek作为辅助工具,引导学生全面、系统、深刻的认识社会问题,在学习过程中自觉体验化学学科的社会价值,形成学科自觉。
第三节课是甘磊老师执教专题复习课《探究无明显现象的化学反应》。甘老师以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的证据搜集为情境,从二氧化碳体积减少、氢氧化钠消耗与碳酸钠生成的外显方法视角,引导学生设计方案、猜想预测、实践探究、推理论证,并拓展延伸至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可能产物的真实、复杂情况分析,有效的培养学生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相结合、逻辑推理与实践论证相结合的学科思维方式,是一节立足学生学习基础与水平实际情况、有效提升学生素养的课例。
第四节课是范海凤老师执教《铵盐的性质》。范老师以植物生长使用的氮肥成分及应用条件为情境,引导学生对多种铵盐进行直接观察并进行相关实验,在亲身体验中自然形成对铵盐的性质认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用手机同屏技术及时共享师生实验结果,成效直观、可见。对氯化铵、碳酸氢铵受热分解的演示实验进行各维度细致观察、解释论证、对比区分,很好的进行了演示实验教学示范。整节课教师轻松、亲切、知性,与学生进行融洽、深入的交流互动。
各名师工作室将继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为教师搭建学习交流的平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为推动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贡献力量。